【三国趣闻】三国与端午节的那些事儿

2021/06/1266 浏览三国趣闻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但是关于“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
《风土记》是中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那这跟我们三国有什么联系呢,现在不妨来聊聊《风土记》的作者周处。周处的父亲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周舫,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周舫断发赚曹休的大佬,小甄宓不得不问,这诈降的计谋,是不是东吴祖传的呀~根据虎父无犬子的思路,这周处应该也不简单,根据《晋书·周处传》周处少年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且武艺高强,但横向乡里,被乡民将其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周处听到这个说法后,才知道自己为人所厌,觉醒改过,斩杀猛虎、孽蛟。入吴寻二陆,励志好学,才兼文武,拜东观左丞。
由周处所编的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风土记》,是迄今为止中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此外,东汉末年即三国早期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碑刻,名曰《曹娥碑》,这块碑刻得到了三国时期蔡邕、曹操、杨修等著名历史人物的青睐和赞赏,而《曹娥碑》当中所记载的主人公孝女曹娥也与端午节的来历颇有关联。所以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就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小知识先分享到这,祝各位小将军们,端午安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