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普》第一期:穿越回古代的一天生活指南

更新时间2023/7/14225 浏览综合
注:以下大部分内容转自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本书,如果大家喜欢,我们下一期活动可以考虑把这本书当奖品送给大家。以下是正文:
------------------------------------我是分界线---------------------------------------
一睁开眼,如果穿越到古代,该怎么办?还要不要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有没有面条吃?怎么挣钱?怎么花钱?小森给你们科普古人一天的生活,让你穿越到古代也完全不慌!
一、早上:古人如何刷牙?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牙齿的整洁与美观。
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就是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那时人们清洁牙齿的方式不是“刷”牙,而是“漱”牙。《礼记·内则》中就记载:“鸡初鸣,咸盥嗽。”意思就是说,天亮了,鸡打鸣了,就要洗脸漱口了。漱口一直是古人最主要的牙齿清洁方式,一直沿用到近代。古人用的漱口水也是五花八门。最常用的是盐水,不光用盐漱口,还能用盐擦牙,《红楼梦》里贾宝玉就有每天清晨用盐擦牙的习惯。
此外,古人还有用茶水、酒和明矾水漱口的,据说明矾水能有效预防口疮。现代社会确实也有将明矾水加橄榄用于漱口的,可以去除口臭。
到了隋唐时期,“刷牙”开始在中国出现了。
那时候的刷牙方式和我们今天不一样,用的是“揩齿法”。这种“揩齿法”源于古印度,和佛教有关。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布教,围绕在周围的弟子们口臭相当严重。于是释迦牟尼开始劝说人们重视清洁牙齿,并教弟子们如何用树枝制造刷牙工具。(看到没,口臭是连佛祖都顶不住的噢)[TapFamily_裂开]
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揩齿法”也传到了中国。唐朝医书《外台秘要》具体记载了这种揩齿法:“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意思是说将杨柳枝的一头用牙齿咬软了,再蘸上少许药粉,用来刷牙。这种刷牙方法也被称为“杨柳枝揩齿法”,所用的杨柳枝又叫作“齿木”。
齿木是中国最早的刷牙用具,可谓那个时代的“牙刷”。如果没有杨柳枝,也可以用其他树枝代替,实在不行就用手指直接揩牙。敦煌石窟第196窟有一幅晚唐壁画《劳度叉斗圣变》,其中就能看到用手指揩齿的画面。
今天的日语中还有“杨枝”一词,意为牙签、牙刷,应该就是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叫法。尽管唐朝有了揩齿法,但学界对于这种刷牙方式在唐朝的普及程度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唐朝时只有僧人团体会揩齿,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普及。到了宋朝,中国终于出现了真正的牙刷,叫作“刷牙子”。宋人周守正在《养生类纂》中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最初的牙刷毛多是用马尾巴制作的,一寸多长,置于牛角之上,其形状跟现代的牙刷类似。
不过,宋朝比较缺马,马尾较少,用来做牙刷成本太贵,所以市场上常见的牙刷不一定都用马尾制作,也可能是用猪毛制作的。古人刷牙的时候并不是用牙刷干刷,而是和现代人用牙膏一样,要在牙刷头上蘸清洁剂。这种牙齿清洁剂有膏和粉两种,其成分包含皂角、生姜、升麻、地黄、旱莲等中草药,可能会再放一些盐。
古人的牙膏可是纯草本的。宋朝时,还发明了一种牙刷和牙膏的结合品,叫“牙香筹”。用香料和药材制成固体清洁剂,固定在牙刷上,用牙香筹反复清洁牙齿,然后再漱口。这种牙香筹可反复使用多次,而且携带方便,是古代人旅途必备之佳品。
后来,中国的牙刷传到了欧洲,受到贵族阶层的欢迎。但由于售价较高,一般欧洲民众难以承受。直到19世纪30年代,用尼龙做毛的牙刷诞生了,因其价格低廉,从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上午:古人工作,什么行业最赚钱?
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最赚钱的应是贩盐。
盐是维持人生命的必需品。在没有冰箱的古代,盐可以腌制食物使其减缓腐败变质。盐在古代的战略地位,类似于今天的石油。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因而具有稀缺性。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其开采成本又很低,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闭着眼睛都赚钱。但这么赚钱的行业,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春秋时,齐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官山海”政策,国家专营盐业,“便鱼盐之利”。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也有相似的政策。汉朝初年,盐业开放民营,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富比王侯,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
汉武帝时,常年对外战争,国家财政吃紧,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即“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民营。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另外,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政府在陕西垄断经营的青海盐售价是每斤四十四文,而在青海产地的价格每斤仅为五文,开采成本则更低。一般情况下,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在今天,这个利润率估计也只有**能达到了。暴利之下,私盐贩子自古便富可敌国。甚至有些私盐贩子靠贩卖私盐起家,然后组建军队,起义造反。比如隋末的程咬金、唐末的黄巢、元末的张士诚,都是贩盐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
到了明清,政府对盐业改为特许经营,给商人发放“盐引”,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凭盐引可在盐户那里合法收购食盐,然后再转运倒卖。
食盐低价买高价卖,日进斗金不在话下。为了获得盐引,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比如向军区运送军粮。当然,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巨额行贿。清朝主管盐业的官员是各地的“盐道”,也是“最肥”的官职。
三、上午:古人上学累吗?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也是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那古人上学累吗?汉朝时的中央官学是太学,其教学制度并不是很严格。没有规定毕业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上课和学习都比较随意。但太学非常注重考试,用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点跟今天西方的大学比较像,学校不重视日常考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考试上见分晓。
汉朝太学的考试是一年一次,也叫“岁试”。岁试的考试方式叫“设科射策”。考试前,考官将写有考题的竹简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两科,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科,然后进行抽签选题。抽签的方式很有趣,考生任意投射案上的试题竹简,射中哪个就答哪个。
经过岁试,成绩好的可以授官,成绩不好的勒令退学,成绩一般的就继续留在太学读书。这么看来,汉朝人读书完全靠自觉,具体累不累要看个人。
到了唐朝,中央官学的模式大体上与汉朝类似,但考试的频率大幅度提高。唐朝的考试有旬考、月考、季考、岁考等诸多名目。
另外,唐朝有严格的劝退制度,连续三年考试不合格、在校九年未毕业、旷课太多等情况都会被勒令退学。考试多,规矩多,所以唐朝学生真心比较累。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唐朝设立了固定的假期。每十天休一天的叫“旬假”,类似今天的周末。
“田假”和“授衣假”一次休15天:田假在农历五月,让你回家帮助干农活;授衣假在农历九月,让你回家准备冬季衣物。“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今天的寒暑假。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极大加重了古代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考科举,学生们都是日夜苦读。所以,唐朝之后的学生上学只能更累。
私学的师资和平台都比不上官学,所以学生得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私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制度标准,各类私塾、书院都是自行安排作息时间,一般天亮即入学,下午放学。
尽管放学比今天早,但放学后的作业很多。古代科举考试需要熟背经典文献,所以大家放学后得继续背书。必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原文和注释加起来有60多万字。
要说古代上学最累的,还得是清朝的皇子群体。清代史学家赵翼曾大发感叹:“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清朝皇子6岁即入学,15岁封爵后方可毕业。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比上朝的大臣还要早,因为要比老师早到一个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内容。每天的课程也非常繁重。
早上5点就要开始上第一节课,类似今天的外语课,学习满语和蒙古语,有时还要选修一些藏语和维吾尔语。第二节课是汉文课,类似今天的语文和历史,不但要学儒家经典著作,还要学《史记》《汉书》等官修史书本朝先辈的创业史以及先帝留下的圣训。
这节课时间最长,要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3点左右。最后是体育课,要学骑马和射箭,下午5点才能放学。每天上学期间除了吃饭时间只能休息两次,每次15分钟。更为恐怖的是,他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一年当中只有5天能够休息——春节、端午、中秋、皇帝生日和自己生日。即便是大年三十那天,也只能提前放学而已。这种严苛的教学模式使清朝皇帝的文化素养都很高,远高于明朝皇帝。
四、中午:古人下顿馆子要多少钱?
下馆子花多少钱,关键得看你下什么样的馆子。宋代城市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馆子吃饭比较常见,这方面留下的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咱们先以宋代为例,看看古人下顿馆子的花费。
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的小吃。《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羹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宋代一文钱合今天七八毛钱,十五文就是十二元,这个价位不算贵。
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酒楼,官场宴请一顿饭都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还有比官场宴请更贵的,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十九两银子得折合今天三万多元钱,确实是大手笔!(你学会了吗[TapFamily_爱了]
我们再看看其他朝代富裕阶层一顿饭得花多少钱。《红楼梦》里,刘姥姥去荣国府,在大观园吃了一顿螃蟹宴。这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令刘姥姥不禁感叹“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前面咱们算过,康熙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700元。也就是说,荣国府一顿饭花了今天14 000元左右。注意,这还是家宴,这个钱数就等于只是食材的价格。看来荣国府确实很有钱!
五、下午:古人如何存钱?
古人讲究“财不外露”,可那时候又没有银行能存钱,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就把少量的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古代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为啥小偷爱上房梁呢?因为房梁上有钱!古代还有类似存钱罐的小型储钱物件,叫作“扑满”。扑满一般为陶制或瓷制,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也有动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扑满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有的扑满腹部还有一个凸起的环,用于拴绳子以便悬挂在房梁上。之所以叫扑满,意为“满则扑之”,即“装满了就敲碎取用”。扑满在秦朝就已出现,在汉唐时流行。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
对于富裕家庭,家财万贯,扑满显然是装不下的。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扑满的升级版——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扑满相当于“零存整取”,储钱坛子则相当于“定期存款”。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
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升级版——钱窖。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六、傍晚:古人有夜生活吗?
古代中国是传统的农耕型社会,大部分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在先秦时就已经有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晚上9点开始的亥时又名“人定”,意思是人得定住了,该睡觉了。其实古人也不是天黑了就马上睡觉,多少还是有点夜生活的。不同阶层的人,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也不尽相同。
对于广大农村民众而言,天黑后就大多都睡觉了。毕竟那个时代照明太贵了,无论是油灯还是蜡烛,都是普通民众消费不起的,蜡烛得到明清时期才能进入平民阶层。所谓的“挑灯夜读”,那都是古代有钱人家的生活方式。平民人家如果睡不着,最普遍的夜生活就是借着月光家人一起唠嗑。内容比较正经的叫“讲古”,长者们往往会给后生们讲讲历史故事和礼仪规范,有时候还会讲一些人生经验。长者们谈笑风生地讲古,不光能打发时间,还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正所谓“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控制的松弛,夜禁制度逐渐废弛。根据学者考证,扬州城是第一个废止了夜禁的城市。到了宋朝,夜禁制度彻底取消,北宋都城开封彻底成为不夜城。每至傍晚,夜市开始,民众可以到酒楼茶坊欣赏音乐舞蹈,有点类似今日的演艺类酒吧夜总会。
《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伎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开封城里,夜晚最繁华的要属马行街,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烟雾缭绕。那里娱乐场所众多,除了曲艺之外,卖卦、喝故衣、探博、剃剪、纸画、令曲、讲史等各类娱乐游戏应有尽有。宋朝夜市还有很多地摊大排档,二十文便能买一份小吃,合今天十来元钱。这些夜市大排档的营业时间很晚,有的营业到凌晨,等收摊的时候,早市营业者已经出摊了。
古人这种幸福的夜生活只在宋朝持续了三百年,元朝重新开始夜禁,明清循之,于是古人的夜生活又复归沉寂。
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吧,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TapFamily_摸鱼]
7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