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的话——2018.01.09

更新时间2018/1/136.1 万浏览综合
好久没有以这种形式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得闲,就和大家聊一聊《Loner》的前世今生: )
TapTap
首先当然要说下新版本推出的沉浸模式。最早确定单局游戏时长是普通玩家1-3分钟,这个决定是基于保护玩家的手和眼来考虑的,希望玩家把《Loner》作为放松、休闲的游戏,结果上线不久就收到了部分玩家抱怨单局时长过短的反馈。确实,《Loner》是一个重感觉的游戏,单局时长过短会打断玩家的沉浸感。但是当时《Loner》已经上线,调整单局时长不光是工作量的问题,更有可能会让已经习惯当前版本的玩家不适应,所以这个问题就搁置了。
转机出现在去年7月末(这么一说好久远了。。。),一位叫Marijan Mišković的德国作曲家&音效师给我发邮件,觉得他最近做的音乐非常配《Loner》,可以免费授权给我使用,邮件里附上了一首当时还没有正式命名的音乐,它就是沉浸模式里的《Aeris》。
听到一半的时候我的眼眶中已经有泪水在打转了,但不是因为感受到了悲伤,当时的感觉就像是玄幻小说中主角突然感悟到天地至理但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于是无数种情绪充盈整个身心。
听完后又回来看邮件,德国朋友也表达了沉浸时间过短的想法,沉浸模式的想法在当时就生根发芽了。
对于我来说,沉浸模式就是《Loner》中的《Loner》,它更集中的体现了《Loner》想要表达的东西,也继承和放大了《Loner》的缺陷,甚至有玩原先版本玩哭的玩家毫不犹豫的给了沉浸模式差评。
这也是我最终把它做成一个没有引导的模式的原因。
希望喜欢《Loner》的朋友,多尝试几次沉浸模式,它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体会。
TapTap
下面想跟大家说一下《Loner》故事的主题问题。聊到这个的契机是因为最近有玩家发来邮件,说看完结局以后不太明白,希望能了解这个故事具体想要表达的东西。
不管是看游戏介绍还是评论区,孤独和反战貌似都是游戏的主题,但是我想表达的不止于此。游戏中有Loner和Alma深沉但浓烈的爱情,也有两个国家尔虞我诈和丑态百出的政治,但更多的东西是模糊的,很难说是绝对的好或者坏。就像最近看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中的大部分事件不能简单的定性,要看你从哪扇窗户去看。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二元对立的,但这并不能完全合理的解释这个世界,增加一个视角,你可能会看到、想到完全不同的东西。
但是多元视角不代表着否定善恶,绝对的真善美是存在的,只不过需要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慢慢体悟。
另外,人生是没有结局的,就像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年,但他现在的影响远超生前。Loner和Alma后来的行踪没有人能确认,但是很多人的生命已经因他二人而改变,这种改变也会不断的传递下去。
TapTap
最后是安利环节,推荐一些个人感觉和《Loner》有关的书影音:
1 《英国恐怖故事》这部电视剧深深的影响了我创作《Loner》,其中Abel Korzeniowski大师的配乐更是《Loner》还没有音乐时的测试音乐。
2 日本钢琴家nunu的同名专辑,《Loner》测试音乐的另一部分。
3 阿西莫夫的中篇科幻小说《神们自己》,探讨了社会和生命的形式。
4 莱姆的中篇科幻小说《索拉里斯星》,同样探讨生命形式的作品,但是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
5 兰德的长篇小说《源泉》,论如何写一个既有很多明显缺陷又完美的主角:)小说的三观在当年算是和主角一样惊世骇俗,到现在也很有启发性。
6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看人生的无常和人的坚强。
7 最后的最后是我心中最美的手游《水手之梦》。(更新提示:《水手之梦》有生之年估计不会有安卓版本了,IOS版本需要25块软妹币。)
TapTap
600
215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