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冷?古人是怎么御寒保暖的?

2021/2/254 浏览综合
《竹书记年》记载,“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西周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魏晋南北朝
《宋史·五行志》记载,“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南宋
清朝诗人王樾曾以诗歌记载当时钱塘江被冻时的状况:“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明清
TapTap
以上记载了古代各时期寒冷气候的情况。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没有空调暖气电热毯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御寒保暖的呢?
脑袋保暖:风帽、抹额
从五代至宋朝,到了冬天,男子会戴上风帽。这种帽子类似今天的飞行员皮帽,是用黑布或黑绸缎缝制而成,帽顶部可以遮挡前额,左右有垂下来的两片,可以通过带子系在下巴上。戴上这种帽子,不但可以防寒,还可以防风沙,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女子来说,则可以通过佩戴抹额来保暖。在许多后宫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宫中女子在头上佩戴的抹额。其实,抹额主要的作用并不是御寒,而是装饰。但是到了冬天北方气温非常低,人们为了保暖就会用一些厚实的材料,制作抹额绑在头上来减少头受风寒影响的可能。
身上御寒:披风,袍子
考古人发现,到宋末元初的时候,我国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在这之前,一些富贵人家就会用动物的皮毛来做披风、袍子等衣服,可以极大地提升御寒效果。像袍子里面,一般会添加一种天然的蚕丝:纩。这种物料算是丝绵的一种,防寒效果很好。但是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就只能用些柳絮、芦花等植物纤维材料了。可以想象,植物纤维的御寒效果,远比不上动物皮毛。
TapTap
手上保暖:手炉,手套
如果说身上穿着的还不够,那还可以靠手上来取暖。在古代的时候,到了冬天几乎人手一个小手炉。由于古代人喜欢穿袖子宽大的衣服,这样手炉就可以很好地放进衣服或捧在手里。因此手炉也有捧炉的雅称。
除了手炉,古代人也时兴戴手套。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汉代人用的露指的手套,方便可以翻阅典籍。
TapTap
住房保暖:火盆,火墙
改造住房,古人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房屋,让房屋更加温暖。比如到了冬天,人们会用兽皮或者围草来遮挡窗户,抵御寒风入侵。然后人们也会在室内生一个火盆,提升室内的温度。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学会使用一些器具来烧炭取暖了。到了秦朝,在皇宫内更是会有类似“壁炉”这样的设计。
不仅如此,考古学者还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这种火墙是用两块筒瓦扣起来,做成管道放到墙的里面,外面和炉灶相连,一旦炉灶生火时,墙壁也会热起来。可以说这些设计都是现代火坑、壁炉的雏形。
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有了专门的温室殿,取暖设备一应俱全,把花椒捣碎涂到墙上,不仅保温,还可以寓意多子多孙,因此房屋也会称为椒房。
TapTap
在那个没有暖气和暖手宝的年代,古人们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解决了御寒的难题。
在轻舞罗裳的游戏里,画师借鉴了古代服装之美,融合着冬季之感,设计出很多漂亮的御寒服饰,陪你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3